

2022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8月11日开幕,一年一度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是我国地理信息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会议。本次大会以“推进时空信息新基建,开拓数字经济新蓝海”为主题,为推动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地理信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资源,应用领域涉及导航、航海、测绘等国计民生各行各业,发展地理信息产业,事关国家安全和民生福祉。那么,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如何?现实生活中已经应用的地理信息产业成果,勾画出怎样的未来生产生活新图景?
地理信息产业与你我密切相关
如今,地理信息技术在生活当中的应用已相当广泛。广东广州一家专注于海洋信息技术的企业,通过多维感知、多维观测技术对海底地形地貌和应力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公司总经理冯斌介绍,海洋环境复杂多变,利用这种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冯斌:我们如果要对这块岛屿和周边的海域的地质安全进行监测怎么办?我们派物探船,把这一块的地形地貌给测量清楚,甚至在海底装上实时的传感器,来对它的应力状态进行监测。巢湖之前是一座古城,叫居巢氏或者居巢国,在水底遗址中发现了非常多的碎片、陶器、水井、红烧土等。实际上就是跟地质灾害有关,它在一夜之间就突然陷落。现在肯定要规避这种情况,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地质安全监测系统,可以达到分钟甚至秒级的反馈,在发生地震之前,发现应力突然出现异常、出现断层和小的错位、位移的时候,马上就会报警,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水下文明遗迹
而在浙江湖州德清县,当地通过打造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2.0德清节点,从上级平台调用数据图层942个,归集德清数据14亿条、图层424个,构建了城乡全域覆盖的三维立体空间,精准呈现德清山水林田湖。德清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毛文婷介绍,该平台通过深入探索时空信息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打造了一批优质的数字化应用。
毛文婷:平台起到了空间数据基础支撑的作用,全面汇集了德清全县域时空基础数据和图层,开发了15个工具箱,比如“涉疫三区检索工具”,助力我县的疫情防控,支撑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比如多规合一应用场景、耕地智保、地灾智治、不动产智治、天巡地查。
德清地理信息小镇(蔡俊 摄)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场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覆盖不到。在安徽六安,城市治理已和新型“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紧密相连。运用AI技术,通过对地理信息实时观测,智能识别机动车乱停放已不是难事。六安市大数据中心主任徐明表示,甚至备受家长关注的入学新生及学区人数的具体情况,通过“城市大脑”数据比对后,也能做到一目了然。
徐明:这是友谊北苑的门口,有一个违规的车辆,相关部门接到"城市大脑"上传的事件之后,根据不同的职责到现场去处置,现在就是现场视频,一对比,车子已经走了。另外,打通了人口和不动产的相关数据,把学区所在的小区内所有新入学的学生信息、总体数量,推送给教育部门和具体学校,使提供的学位跟入学的学生数量都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合理调配学校的教育资源。
懂的人或许不多,用的人可真不少
在安徽合肥召开的2022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开幕式上,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介绍,在数字经济浪潮下,地理信息产业前景广阔。
虞爱华:地理信息产业已经与物联网、大数据、精密制造、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既有专业性又具普惠性,瞄准的是卡脖子技术,奔赴的是星辰大海。虽然真正懂的人可能不是很多,但正在用的人确实很多,而且会越来越离不开。地理信息产业科技含量高、牵动性强,市场前景好、吸纳就业多、环境污染少。近期投入虽然大,但远期收获更大,甚至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会长李维森
根据大会发布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2)》,2021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增速达9.2%,总产值达到7524亿元,增速较上年提高2.7%。截至2021年末,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从业单位数量超过16.4万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398万人,同比增长18.5%。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会长李维森表示,2021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基础不断增强、产业创新成果丰硕。
李维森:百强企业前10名的营收同比增长17.9%,百强净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2.1%,比上届增长了75.2%。中小企业呈现比较强的活力,规模扩大、盈利能力提高。实景三维建设、数字政府建设、交通强国战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强国战略、海洋强国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都是我们发展的重大机遇。
2022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多处重点提及地理信息技术,鼓励壮大智慧城市、数字孪生、地理信息等产业的发展。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自然资源专职副总督察陈尘肇表示,目前,我国地理信息事业已取得长足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明显提升,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陈尘肇:加快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为数字中国和国家信息化建设提供统一的空间基底。深化智慧城市施工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应用,加强基础理论和技术自主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有序推进各类地理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探索高精度地图,推动高端测绘装备制造、地理信息基础软件研发、遥感应用服务,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地理信息与地图服务等领域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