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太湖流域水源涵养区
城区有没有违规建筑?湖泊岸线有何变化?土地有没有被占用?如何摸清自然资源“家底”、及时掌握动态变化?……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这些信息就可以轻松获取。走进自然资源江苏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绚丽鲜明的色彩、深浅不一的纹路、准确直观的数据等信息通过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在卫星遥感平台上得到清晰展现。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获批牵头建设自然资源江苏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以下简称江苏省卫星中心)以来,构建了与江苏应用需求相匹配的业务化基础生产系统,建立了统一的省级卫星综合应用产品库和生产规范,实现了全省、全天候、全天时、全要素、全尺度的自然资源卫星数据获取能力,已形成集卫星接收、数据存储、产品研发、应急会商、应用推广为一体的多级联动、上下贯通、横向融合的公益性服务基础设施平台,为江苏省卫片执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浒苔防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自然资源调查与确权登记、海岸线修测等重要工作提供自然资源卫星遥感数据和技术支撑。
全省基岩标测量野外工作现场
慧眼助力卫片执法“亮剑”
“全省新增违法用地呈快速下降趋势,2021年相较2019年减少了近2/3。”这是江苏省近几年自然资源管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相关数据大幅下降的背后,卫星遥感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全国两家省级中心试点之一,江苏省卫星中心创新技术模式,全流程支撑卫片执法,率先探索了“天眼+慧眼”“全域+实时”的星地一体化自然资源监测技术新模式,按照“日监测”“及时发”“两日清”“次周核”的工作方法,对土地变化图斑卫星遥感进行每日监测,按日下发疑似违法图斑。同时,他们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监测预警、深化区域协作,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守住江苏省基本农田红线、守好米袋子提供了有力支撑。
由于发现早、处置快,绝大部分问题都得到了及时解决,大大减轻了基层执法监督人员的工作压力。
无人机飞手及记录人员观看无人机实时传输回的海上紫菜养殖筏架画面
立体监测支撑科学“防浒”
为立体监测全力“防浒”,2019年5月,江苏省卫星中心迅速成立了海洋遥感监测项目分队,开展浒苔常态化遥感监测。以卫星遥感监测等为支撑,同时结合无人机、船舶调查等手段对当日浒苔形势做出研判,及时提供浒苔分布及其变化信息,为浒苔打捞作出相应的预报预测等保障工作。江苏也是全国唯一开展此项工作的省份。
目前,江苏省卫星中心共计发布黄海海域藻类卫星遥感监测通报149期,前置打捞区藻类卫星遥感监测通报58期,累积制作专题图、影像图、浒苔绿潮影像特征图等图件780余张,并在前置打捞期汇总每日浒苔打捞数据,制作浒苔打捞图26张,及时提供浒苔分布及其变化信息,为精准处置提供决策依据。江苏省卫星中心也已成为全国浒苔绿潮联防联控不可或缺的技术保障队伍,为江苏省打好打赢黄海浒苔绿潮灾害防控攻坚战立下汗马功劳。
生态修复重现“水韵江苏”
2022年5月,在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的组织下,江苏省卫星中心立足江苏资源禀赋与生态本底,申报的“江苏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入选“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现国家“山水”工程江苏零的突破,获得中央财政奖补20亿元。该工程依托江苏首创国土空间生态整治试点实践,支持徐州在运河流域开展生态化整治,在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的同时腾挪建设用地空间;以洪泽湖湿地为样本,探索湿地碳汇核算技术路径,并同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创新试验区建设。
该工程的实施,将有力保障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安全,整体改善区域生态系统质量,进一步筑牢江苏湖网地区生态安全基底,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系统质量,增强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助力苏北革命老区振兴,带动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小桥流水有人家、湖光山色鱼米香的“水韵江苏”。
此外,江苏省卫星中心以实施国家“山水”工程为契机,稳步推进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试点研究,起草了全国第一个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编制指南。2022年6月,该中心申报的江苏太湖流域水源涵养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入选国家级示范工程,获中央财政奖补3亿元。该工程按照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布局6个生态修复单元和9个子项目,将全面修复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植被覆盖率增加到73.4%,持续增加生态产品供给,显著提升固碳能力,有效提升宜溧山区水源涵养等生态服务功能。
精准施技摸清自然资源“家底”
2019年12月,江苏省制定了全面铺开、分阶段推进的全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总体工作方案。泰州引江河列入工作方案中2020年度首批实施计划,是江苏省第一条启动确权登记的骨干河流。
江苏省卫星中心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手段,解决了收集到的不同精度、不同标准资料的融合应用问题,并在实景三维登记工作上进行了探索。最终,该中心顺利完成了江苏省第一条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河流——泰州引江河的确权登记工作,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作业中以0.2米高精度影像图为底图,对所有需要换发证和新发证的宗地,全部统一重新开展了地籍调查,同时利用无人机倾斜航空摄影技术形成三维实景模型,结合‘一码+’三维地籍建设试点工作,探索‘一码+’三维地籍在林权登记中的应用。通过软件硬件两手抓的方法,为提高林权地籍调査工作水平提供依据和支撑。” 江苏省卫星中心技术人员介绍道。
技术在云端,脚却踏在实地。江苏省卫星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立足服务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为环保、农业、水利、交通和建设等工作提供迅捷、精准、高效的技术支撑,在生态保护修复、卫星遥感应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等方面不断超前谋划、主动对接、创新示范,让卫星遥感成为江苏省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高科技杠杆,有力推动江苏省高质量发展,为美丽江苏建设注入“星能量”。